北魏书风之冠 | 清代《魏张黑女墓志》
整体概览

此册为清代拓本《魏张黑女墓志》,尺寸高29.5厘米、宽17厘米,采用传统线装装帧,封面完整,题签工整。拓本虽非原碑,却忠实传递了碑刻风貌,是研究北魏书法的重要资料。
背面观览

原碑刻于北魏普泰二年(532年),清道光年间于山东聊城出土。因其书风端庄雄浑、结字严谨,被誉为“北魏墓志之冠”。《魏张黑女墓志》不仅是书法学习的经典范本,也是研究北魏社会、葬俗与文字的重要史料。
装帧与题签

封面黄纸题签楷书书写“魏张黑女墓志”,并题有“道州何子贞据”。“何子贞”即清代著名书法家 何绍基(1799—1873),号道州,工书擅篆隶,精研金石。此拓本或出自其鉴藏,或为其所据拓印、校勘的版本,因而具有更高的历史与学术价值。
书法与艺术价值
文献以传统竖排汉字呈现,字迹方正有力,墨色浓重,具有明显的书法风格。画面被中缝分为两页,右侧页面的文字内容似乎是一篇奏议或叙事文,其中可见“故南陽張府君”、“帝之苗裔”等词句,暗示其内容可能与历史人物、官职或家族渊源有关。右侧上方还有一小段注,而两侧及下方印有多个印章,这是古代典籍和收藏品上常见的鉴定或收藏印记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左侧页面左下角的两行小字:“此直似宋時趙明以後無此拓也”并署名“陳介祺”。这行文字是后人的题跋,表明这份拓本在宋代“趙明”之后就极为罕见,可见其历史价值和稀有性。陈介祺是中国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和收藏家,他的题跋进一步确立了这份拓本在学术和艺术上的重要地位。

《魏张黑女墓志》自出土以来,备受金石学家与书法大家推崇。清代书法巨匠 何绍基 曾鉴藏此志,认为其结体谨严、气格高古,是学习魏碑不可或缺的范本。晚清金石学家 阮元 在《北碑南帖论》中亦称赞魏碑雄浑质朴、气象雄健,而《魏张黑女墓志》正是其中佼佼者。近现代书法大师 康有为 在《广艺舟双楫》中更是明确指出,此志楷法方圆并济、气象博大,足堪为楷书学习之宗。
收藏与研究意义
这本《魏张黑女墓志》清代拓本,承载了三个层面的价值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