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钧窑如意三足樽:紫翠融光,气韵雄浑
此件清代钧窑如意三足樽,口径 8cm,高 24.4cm,底宽 12.5cm,腰径 26cm。
造型厚重稳健,线条圆润流畅,是清代仿古与创新并举的典型之作。整体比例和谐,体态饱满,展现了清代制瓷工艺的成熟与审美格调。
整体形制 · 古韵庄穆

樽呈鼓腹敛口之态,体形敦厚端庄。腹部饰一圈规整回纹带,古朴典雅。两侧兽耳状把手外张有力,与下方三足相连,构成稳重支撑,线条转折自然,气势雄浑。兽耳部位施以深紫色釉,与主体青蓝釉色相映成趣,古雅之气扑面而来。
釉色天成 · 紫翠融光

通体施钧窑釉,釉层肥厚温润。青蓝釉为底,间以紫红晕染,层次自然。正如钧瓷名言所述——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。俯视可见口沿处紫红釉聚集深沉,釉光流转之间,呈现“紫翠交融”的迷人景象。
足部 · 工艺精湛

三足承托稳健,线条生动,爪形简练有力,既具装饰美感,又兼具实用功能。足底露胎呈浅棕色,胎质坚实细腻,体现出清代钧窑在造型与结构上的极致讲究。
特征 · 年代可稽

底部为圆饼形露胎,中央留有素胎圆区,可见细腻胎质与自然氧化痕迹。圈足内残存紫红釉,与器身釉色呼应。中部或可见模糊刻款,疑为堂号或作坊标记,为断定其年代与来源提供重要依据。
顶部 · 光影流韵

近观内口釉面,青蓝与紫红交织流动,釉色厚重处呈镜面光泽,浅处显露细微流纹,釉彩层叠,变幻如霞。此种自然晕染之美,正是钧窑釉色“天成”之韵的最佳体现。
文脉承续 · 古今交辉
清代景德镇与钧台等窑厂多有仿烧宋钧之风,此樽即为其中佳例。其造型取法古铜礼器,融入清代审美与工艺创新。
紫翠交融间,蕴藏着古韵与匠心的对话,是清代制瓷艺术登峰造极的真实写照。